树立什么样的海洋意识,决定人们以什么方式来对待大海。过去30多年,因为过度捕捞索取,加之海洋环境污染,使东海濒临“荒漠化”的边缘。《洪湖赤卫队》主题曲所唱的“晚上回来鱼满仓”的景象,离渔民渐行渐远。
面对“东海鱼少”的现状,我们必须要转换海洋意识,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从“吃海驯海”转变为“养海护海”,重建海洋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应退回到与大海和平共处的角色,成为一名观察者和监督者,而不是掠夺者,没有顾忌地按照需求来对待大海。
在中国,海边渔民素来“以海为田、以渔为活”。然而,“靠海吃海”也要讲究生态平衡,一味索取,无序无度,只会让海洋资源日益匮乏。
“耕海牧鱼”是日本、美国、韩国等渔业发达国家提出的渔业发展新理念,即通过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建造适应渔场海域内海洋生物、水产资源生态的人工生息场, 以增殖放流和移殖放流的方法,将中间育成或人工驯化后的渔业苗种放流入海,利用海洋自然条件繁育,通过鱼群控制技术和环境监控技术,给鱼群营造最宜居的生 活环境,形成一个独立而高产的海洋生态系统。
“耕海牧鱼”,让人类面对大海能做的不再只是渔猎,而是成为大海的“牧羊人”。韩国、日本实践证明,海洋牧场实现了最自然化、最持续化地开发海洋。
浙江可以学习这些国家的经验,把海洋资源保护作为第一考量,转变单纯捕捞索取理念,转向渔业资源保护和修复,采取“耕海牧鱼”、“圈海牧鱼”方式,既修复东海生态,又能让渔民收获满仓鱼儿,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发达国家逐步退出远洋渔业、发展中国家积极寻求渔业经济技术合作。浙江应积极抓住这个机遇期,引导渔民转变好吃“窝边草”的观念,从近海捕捞转向远洋捕捞,加强与东盟各国远洋渔业合作,进行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远洋渔业方面有发展和突破。
碧海蓝天、洁净沙滩,还有新鲜海产,这是老百姓对海洋保护的期盼。然而根据环保部《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东海有49.5%的近海海域水质为劣四类。
污染在海里,根子在岸上。根据测算,海洋环境污染源80%以上都来自陆地,包括河流带入、沿海养殖业和工业污染物排放等。要从根本解决海洋污染问题,必须坚持沿海滩涂开发与保护并重、科技创新驱动的原则,从增效节能减排三个方面入手,走海洋渔业绿色发展之路。
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强沿海滩涂保护与利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切实理顺管理体制,由综合部门牵头,实行协调联动机制,给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强沿海管理力度。着力解决渔场无法可依和执法不力的问题,严格控制填海用海项目。
做好与长江沿岸城市的联动,加大海域环境污染的防治力度。浙江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沿岸污水和垃圾的“终点站”,应更加重视非固定污染源的排放,建立有 效的污染物排放检测网络;通过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重点海域污染治理等综合措施,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强化体 制创新,陆海统筹,走出“环保部门不下海,海洋部门不上岸”的困境,尽快出台政策,进一步加强沿海工业、临港工业和船舶企业污染监测;加大渔业生产环境治 理,调整养殖布局,减少渔业养殖污染;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和区域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提升管理能力,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杜绝以罚代法、把罚款作为管理手段的做法,借鉴国际著名的海边化工区,如美国的德克萨斯休斯顿化工区、比利时的安特卫 普化工区、新加坡的裕廊岛石化园区等,对化工废水排放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如不能达标排放,使之面临高额乃至会导致破产的罚款,甚至入刑。
“靠海吃海”的渔民如果放弃捕鱼后没出路、没保障,就会重操旧业、重新下海,这将偏离渔场修复的最终目标。
当前渔业资源衰退,渔业收益下降,促进渔民减船转产正逢其时。应抓紧制定弃捕渔民转产补贴、产业扶持、社会保障等一揽子政策,落实财政、信贷、保险、培训等相关优惠,采取各种政策鼓励现有渔民减船转产。
推动渔民转产转业。一方面对转产转业渔民给予资金上的扶持。按照农业部的政策对渔船淘汰报废进行补贴,解决渔民转产转业过程中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加强对渔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观念转化,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增加上岸后的生存技能。
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实施渔产品电商增收工程,加强公共电商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特色渔产品网上销售;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拓展远洋渔业发展新空间,积极参与 国际渔业合作,稳妥推进基里巴斯、安哥拉等渔业合作项目,加大老旧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力度,鼓励和引导国内捕捞渔船走出国门,转产从事远洋渔业生产;推进现 代远洋水产品交易市场和加工园区建设,深入实施养殖业标准化工程,加快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发展渔业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渔业经济产业链,增强水产品加 工的科技含量,努力增加其附加值,形成产业优势和产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