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然资源条件优越,善加利用,发展迅速!
海上钓鱼区合法成为民众休闲的项目。1997年台湾渔业法增订娱乐渔业专章,1993年5月订定「娱乐渔业管理办法」,将海上休闲纳入渔业的一环,正式开始娱乐渔业之发展,该办法配合产业之发展经过多次修正,于1999年8月公告之修正明确定义娱乐渔业的范围,该办法第二条修正为「本办法所称娱乐渔业,係指提供渔船,供以娱乐为目的者,在水上採捕水产动植物或观光之渔业。前项所称观光,係指乘客搭渔船观赏渔捞作业或海洋生物及生态之休闲活动。」因此除一般海钓外,尚可经营赏鲸、观赏渔业作业,同时吸引民众走入渔港、渔村。另为因应西南沿海地区渔筏、渔民转型休闲之实际需要,2001年7月修正该办法开放舢舨、渔筏得于具天然屏障之沿岸水域如内海、潟湖等兼营娱乐渔业。
1.休闲渔业定义
所谓休闲渔业,原本未有统一的定义,渔业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本法所称娱乐渔业,係指提供渔船,供以娱乐为目的者,在水上採捕水产动植物或观光之渔业。」明确将娱乐渔业的范围限定在渔船在水上经营以娱乐性质为目的的渔业。其实与渔业相关的休闲活动很多,范围极为广泛,不仅养殖、渔捞、加工业等渔业生产有直接关连,而且与渔业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均可经由渔业的活动,达成提供休闲娱乐的目的。个人以为休闲渔业的定义似可定为:「规划利用渔业相关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提供服务,让参与的民众达到观光、游憩、休闲的目的」。
台湾海洋的自然及人文资源极为丰富,海岸地形变化多,各地区有其特色,北部、东北部海岸侵蚀最具变化,西海岸平坦辽阔海洋资源丰富,河口、沙坵、沼泽、潟湖分布,南端珊瑚礁发达,东部海岸断崖壮丽曲折,另有澎湖群岛,琉球、兰屿、绿岛沿岸多变引人。在不同同的自然环境中,动植物多样,台湾四週海域拥有2,500种以上的鱼类;260种以上珊瑚;2,500种以上的软体动物;300种以上螃蟹;270种以上虾类;150种以上之海星、海胆、海参;600种以上之海藻。季节性过境之海洋生物也不少,如海龟纪录有5种;海豚、鲸鱼29种;海鸟50种。沿岸植物500馀种,红树林、热带雨林、海岸林、枣林等都是稀有独特之植物生态;沿海、河口区、湿地等不仅水生生物不计其数,各种鱼、介、贝类资源丰富,海岸鸟类亦有300馀种,赏鸟已是较多与动物互动的休闲活动。
2.海洋及渔业文化历史悠久
台湾海洋资源丰富,而海洋及渔业文化更是悠久流长,今天沿海地区的城市如台南、鹿港、高雄、淡水、马公等依然是古迹多、文风盛的文化城市。台湾海洋文化多元多样,如精神层次的宗教信仰、节庆祭典、风俗习惯等,这些传袭的文化特色显明如妈祖及王爷,妈祖为海神,王爷为沿海的保护神,都在祈求海上之安全,由于宗教活动也大型化,妈祖出巡绕境,醮典迎王烧王船等活动,已经成为台湾宗教活动的盛事。其他如原住民达悟族的飞鱼祭、阿美族的捕鱼祭、卑南族的海神祭等均代表海洋文化的传承。
3.台湾渔业历史的见证
台湾渔业文化更是台湾渔业历史的见证,沿近海渔业已有数百年之历史,从日据时代兴起至雕萎,养殖渔业发展的起伏变化,不论渔船、渔具、渔法、养殖及加工技术设备,由古老到现代,其转变的过程、史事及物件都是珍贵的文化资产。此外,渔村、渔港更是经过自然之变迁,长期之演进、建设才有今日之规模,值得吾人瞭解、追寻。
台湾的休闲渔业在农委会及台湾省渔业局的推动之下,开始萌芽,各县市政府及区渔会也利用自己的资源条件,建立了各类休闲渔业的据点,民间也有许多经营者投入,例如海钓、塭钓、水族馆、展示馆、海产直销中心、赏鲸豚、多功能渔港、游艇码头;各种渔业体验活动如牵罟、石沪、咕堆、立竿网、定置网、鱼塭抓鱼、浅海养殖、採紫菜、挖贝壳、水产加工等。近年来渔业署更积极推展、大力投资渔港、渔村的休闲公共建设,使得休闲渔业蓬勃起来。
二、台湾休闲渔业以渔港为据点
休闲渔业的范畴极为广泛,举凡与渔业或海洋相关的人、事、物都包含在内,学者有不同之归纳及分类,但随著时间及产业的发展,台湾渔业经济发展协会2002年调查,将休闲渔业分为:
1.渔乡美食型:包括海鱼品尝、生鲜鱼市以及特产选购等。
2.教育文化型:有渔业推广教育示范(渔事、家政、四健),渔史民俗庆典(古蹟史话、妈祖、王爷、王船),渔业教育之展示:水族馆、文物馆、博物馆等。
3.运动休闲型:海钓、矶钓、塭钓、潜水、亲水游憩、沙滩活动、渔港参观游憩等。
4.体验渔业型:牵罟、石沪、採拾贝蛤、参观箱网、定置网、鱼塭水产加工及体验渔村生活、民俗等。
5.生态游览型:海上蓝色公路、逛海探岛、赏鲸豚、红树林、观渔火等。
台湾重要休闲渔业经营项目
台湾各地区因人文、地理环境的条件不同,其发展的方向与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整理各县市休闲渔业的重点还是以渔港为据点。其重要之休闲渔业经营项目如下
(一)娱乐渔船海钓
海上钓鱼是最早开放的海上休闲项目,娱乐渔业渔船在各渔港视实际需要均有配额,并且分为专营娱乐渔船及兼营娱乐渔船。专营娱乐渔船持有专营娱乐渔业执照,专业经营;兼营娱乐渔船为渔捞作业船,除了领有渔业执照外,另领有兼营娱乐渔业执照,可经营娱乐渔业。
目前全台湾娱乐渔船计有338艘,其中以台北县156艘最多(专营20艘、兼营136艘),屏东县33艘次之(专营31艘、兼营2艘),宜兰县32艘第三(专营7艘、兼营25艘);以地区来分,北部地区(基、宜、北、桃、竹、苗)最多,其次为南部(嘉、南、高、屏),东部(花、东),中部(中、彰、云)最少,澎湖因有数百艘领有港务局执照之小型船舶,或经营海钓或自家钓鱼,故仅有3艘兼营娱乐渔船。基本上,北部地区属都会区,人口多,经济条件较好,且渔场好,海岸景观佳,故海钓船需求较多,南部气候好,东部有赏鲸资源及近太平洋渔场发展情形尚可。
(二)赏鲸(豚)
台湾赏鲸业始于1997年,第一艘赏鲸专用船「海鲸号」于7月6日在花莲石梯港下水启用。同年7月由当时台湾省渔业局补助头城区渔会1996年建造之娱乐渔船「龟山朝日号」亦加入赏鲸的行列,9月台东县新港籍娱乐渔船「美冠达一号」下水启用,开放了赏鲸产业的序幕。
台湾赏鲸活动主要在东海岸的宜兰、花莲、台东,依观赏海域来分,主要有龟山岛海域、花莲海域、石梯海域、成功海域及富冈海域,每年4-10月为赏鲸活动的旺季,其馀季节海面风浪过大不适合一般游客出航。赏鲸旺季赏鲸船每日航班2-3次,每航次2-3小时,费用1,000-1,200元之间,赏鲸主要范围在渔港20浬内海域,鲸豚发现率80-90﹪,常见的鲸豚包括飞旋海豚、瑞氏海豚、瓶鼻海豚、热带斑海豚、弗氏海豚、伪虎鲸、虎鲸、大翅鲸、抹香鲸、短肢领航鲸等。除了寻找鲸豚以外,也观赏自然景观、渔捞作业或登龟山岛游览,增加游憩活动的项目及吸引力。赏鲸船及赏鲸人口迅速增加;1998年登记赏鲸船4艘,1999年12艘,2000年25艘,2001年33艘,2002年31艘,2002年赏鲸人口达22万5千人次以上,2003年33艘,赏鲸人口达23万8千人次以上。
赏鲸事业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影响,如旅客安全及对鲸豚生态之衝击,除渔业署委请学者及鲸豚协会办理各项调查及讲习以外,并且订定「赏鲸事业注意事项」供地方政府订定「注意事项」或「自律公约」,规范赏鲸船及观赏者,降低对鲸豚族群及环境之压力。
(三)休闲渔港
1988年台湾省政府开放各级渔港供娱乐渔船使用后,渔港的利用由单纯渔船停靠、卸鱼、补给等,转向休闲娱乐。随著休闲活动发展,渔港人潮增加,看船看海的民众涌进港区,1991年开始许多渔港陆续投资兴建休闲需求之公共设施,1997年台湾省政府领导访问基隆,指示基隆碧砂渔港为休闲渔港,土地均保留供休闲用途,全面带动休闲渔港的发展。渔港转型,经政府朝向观光休闲多功能方向规划建设以后,效果立即显现,以往老旧破落腥臭脏乱一般人不愿亲近的渔港,经过改造以后的渔港,已经成为国人休闲的好去处。
以淡水渔人码头为例,渔人码头原名淡水第二渔港,位于淡水河口北岸沙崙里,1981年动工兴建,有泊地11.26公顷,新生地11.7公顷,码头1,442公尺,防波堤1,178公尺,海堤615公尺,虽由台湾省政府“渔业局”补助台北县政府兴建渔会办公室一栋,但因渔船少,公共设施不足,整个渔港区荒烟蔓草,垃圾四处,少有民众前往。第一期工程游艇码头、木栈道前段及港区绿美化完成后,整个渔港焕然一新,经台北县苏贞昌县长命名为「淡水渔人码头」,淡水河的旭日夕阳河海美景,在木栈道上一览无遗,加上公园化设计空间广阔,渔人码头立刻成为淡水地区休闲旅游的景点,跨港桥及直销鱼市完成,更是游人如潮,而台北县政府之管理及举办各种活动,使得原已弃置毫无功能的渔港,顿时美丽活络起来,不仅成为休闲旅游的景点,也带动了渔港及周边的经济,为台湾渔港转型的经典之作。
也因为「淡水渔人码头」成功的案例,其他县市及渔会也跃跃欲试,经过几年的规划投资,成果令人满意,许多没落或闲置的渔港经过再造以后获得再生,台湾每一临海县市都有一处以上之休闲渔港,各地已经成型或建设中之重要多功能渔港。
(四)渔产品直销中心
1990年台湾省渔业局鉴于当时台中区渔会财务状况不良,经营困难,而梧栖港区摊贩四处,脏乱不堪,乃决定在梧栖渔港兴建假日鱼市,开启了鱼货直销中心的先河,梧栖直销鱼市计有生鲜区126摊位,面积3,444平方公尺,熟食区13摊位,面积1,769平方公尺及渔民销售区(乾货、休闲食品)等三部分,腹地大,加上联外交通便捷,停车场可供停车1,000部,台中梧栖渔港成为中部地区旅游休憩的新据点,为台湾一个大型鱼货直销中心。不但改善了渔港的环境,也帮助了渔会的经济事业,提高渔民所得,提供就业的机会。
台湾省渔业局鉴于台中梧栖渔港直销中心绩效显著,为梧栖渔港、渔会及渔民带来了新的契机,乃陆续规划其他渔港投资兴建,如基隆碧砂港、台北富基港、新竹渔港、桃园竹围、头城乌石港、嘉义布袋港、屏东枋寮港等,除枋寮以外,其他渔产品直销中心均能吸引大量旅客前来採购消费,成为休闲渔业主要的项目。目前已在规划兴建的渔产品直销中心包括台北深澳港、桃园永安港、苗栗外埔港、彰化王功港、台南县将军港、台南市安平港、屏东后壁湖港、台东新港等地。
(五)休闲养殖场区
钓鱼是一种与大自然结合,修养身心的休闲活动,也是最早的渔业休闲,钓鱼有钓淡水鱼之溪钓、河钓、水库钓及塭钓;以及钓海水鱼之矶钓、滩钓、堤钓及海水鱼塭钓等。戒严时期海上活动受到限制,钓鱼几乎为唯一最普通的渔业休闲。二、三十年前鱼塭钓鱼开始盛行,不论海水或淡水鱼塭,假日钓客聚集,十分热络;十余年前室内钓虾也流行过一段时间,都市地区室内钓虾场四处可见。
养殖鱼塭虽属于生产性质,面积较大,特别在养殖生产区鱼塭,土地辽阔适合休闲活动。1993年台南县北门海埔养殖生产区林献策先生,首先申请加入观光休闲渔业示范点计画获准,1995年以观海听涛的涵意定名为「海涛园」,「海涛园」可使用之面积约10公顷,其中2.1公顷为传统虱目鱼养殖,室外循环水养殖贝、介类1.4公顷,室内循环水集约养鱼0.3公顷,鱼货处理场450m2,服务中心(包括餐厅、会议室、展示区)450m2及作物栽植区,停车场等设施。台北县山中传奇休闲农场经营「彩虹鳟园」首开高山冷水休闲养殖场之先河。其后陆续有彰化县汉宝合作农场(以文蛤为主),台南县渔发休闲渔场(虱目鱼、海水鱼为主),溪南春休闲渡假渔村(虱目鱼、吴郭鱼为主),宜兰县大塭观光休闲养殖渔场(蟳、海水鱼为主),新水休闲养殖海钓中心(海水鱼为主),花莲寿丰休闲养殖渔业生产中心(以蚬为主)等都是较具规模的休闲养殖场二。
(六)水族及渔业文物展示
台湾虽为海岛,但具有规模的水族馆一直未有设立,旅游水族馆几乎为必选之景点,台北县野柳的海洋世界为台湾第一座海洋动物表演馆,馆内有海豚、海狮及水上活动表演。此后,政府及民间均开始水族馆之设立,如台湾教育部在屏东筹设之海洋生物博物馆,位在基隆之海洋科学博物馆,农委会之澎湖水族馆,水试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附设水族生态展示馆,台东(成功)水族馆,水试所东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附设水族生态展示馆,民间设立之澄清水族馆、新竹关西金鸟海族乐园、台北海洋馆及花莲海洋公园等,各水族馆也设立主题表现自己的特色,台湾水族生物的展现已趋多元。
台湾渔业发展过程中,聚积了许多丰厚的文化资产,工业化以后经济快速发展,渔业经营、渔民生活、环境都有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技艺文物逐渐雕零消失,渔业文化的保存与发扬更形重要。
1981年澎湖文化中心设立海洋生态馆,以澎湖渔业及海洋生态为主题展出,其后在政府的推动辅导之下陆续设立了农委会渔训中心渔业推广特种教室、水产试验所总所(基隆)渔业教室、花莲水产培育所渔业文物展示馆、彰化区渔会渔业文化展示馆、梧栖镇农会农渔业展示馆、东港区渔会渔业文化展示馆、基隆区渔会悠游馆、鱿鱼公会鱿鱼文化馆(高雄)、鲔鱼公会鲔鱼文化馆(高雄)、宜兰北关螃蟹博物馆,均对渔业文物之保存与文化教育推广有所助益,也吸引了许多民众前往参观。
(七)其他渔业有关之休闲活动
除了前述几种主要休闲渔业项目之外,尚有许多休闲渔业在不同地区推动,特别是参与渔业的体验,探访沿岸名胜古蹟,体验渔村生活,参加民俗庆典,生态旅游等,都为民众所喜爱。
石沪是最古老的渔法,係在潮间带筑石阻挡鱼之退路,陷在围石陷井中而捕取之。建造石沪必需具有地理条件如潮间带倾斜度小、底质硬、潮差够及充分之石材等。早期澎湖石沪捕鱼为重要捕鱼方式,大小石沪达四百座,如今虽然业经大量破坏消失,但部分石沪依然为渔村居民的附带收入,澎湖七美之「双心石沪」更具特色,也为媒体宣传的标的,另在台北县、苗栗县经过维护也有几座石沪保留为休闲体验之用。
地曳网俗称牵罟,也是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方法是将曳网一端留在岸上,由小渔船带网绕行海上放网后将另一端交置岸上的人,两端同时将网拉上岸,取网中之鱼。地曳网之成本及渔获早已不敷需要,从渔民作业中退出,但民众在牵网过程中不仅可体验渔民的作业,更有运动、团队合作及感受收穫的喜悦,台湾北海岸、西海岸许多渔会或渔民即提供牵罟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吸引民众前往。
其实体验渔业的项目很多,如立竿网、咕堆、蚵田採蚵、抓泥鳅、摸蚬兼洗裤、採海菜、鱼塭收成、箱网养殖、定置网(小型),甚至各种水产品拍卖或加工都可以从参与中达到休闲、教育的目的。
休闲渔业因起步较迟,许多活动陆续开发中,如海上蓝色公路、生态旅游、导游潟湖、海上作业参观、渔村民宿、渔业技艺、鱼食烹饪、渔业节庆活动等都还在发展之中。
(待续)
- End -
编辑 | 渔小乐
供稿 | 台湾休闲渔业发展协会
原文转载 | 渔业推广月刊第211期
原文作者 | 胡兴华、台湾渔业署署长
图片来源 | 北观处